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26

会议视频 1

年份

2023 1

2022 3

2019 2

2018 1

2017 1

2014 1

2012 3

2011 3

2010 2

2009 3

2008 1

2007 2

2006 1

2004 1

2003 1

2001 1

展开 ︾

关键词

青藏高原 7

多年冻土 2

青藏高原腹地 2

黄土隧道 2

黄土高原 2

2022全球工程前沿 1

SWAT模型 1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1

上游关键敏感区 1

下穿 1

下穿施工 1

个体抗缺氧能力 1

中日JICA项目 1

云南高原湖泊 1

亚高原地区 1

低能耗建筑 1

分子荧光光谱 1

区域环境 1

协同发展 1

双层支护 1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淤地坝系泥沙拦截动态模拟 Article

孙彭成, 吴一平

《工程(英文)》 2023年 第27卷 第8期   页码 209-221 doi: 10.1016/j.eng.2021.12.015

摘要:

淤地坝建设是黄土高原地区最具成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之一,在全球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也得到广泛应用。淤地坝拦沙的定量模拟是其效益评估的关键所在,也是区域淤地坝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中部延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在分析流域淤地坝建设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模拟近60年(1957—2016)流域淤地坝拦沙动态演变过程,采用累积淤积量野外调查数据评估了模型表现,并定量分析了坝系拦沙对流域减沙的贡献

关键词: 淤地坝     淤地坝动态库容     黄土高原     淤地坝拦沙动态     SWAT模型    

利用水碳耦合管理实现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可持续发展 Article

赵富波, 吴一平, 阴晓伟, Georgii Alexandrov, 邱临静

《工程(英文)》 2022年 第15卷 第8期   页码 143-153 doi: 10.1016/j.eng.2020.12.017

摘要: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Grain-for-Green)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植被恢复工程。明确植被恢复的水碳效应是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水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以黄土高原泾河流域为例,量化了植被恢复引起的水碳效应,并以“减沙、保水、固碳”为原则确定了流域尺度上退耕还林(草)的适宜区域。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黄土高原     泥沙     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耦合模型     水资源    

黄土高原生态重建的水沙效应研究 Article

孙彭成, 吴一平, 杨志峰, Bellie Sivakumar, 邱临静, 刘曙光, 蔡宴朋

《工程(英文)》 2019年 第5卷 第5期   页码 855-864 doi: 10.1016/j.eng.2019.07.014

摘要:

黄土高原是全球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本文以水土保持治理成效最为显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近50年的水沙观测数据,分析水土保持作用下流域水沙关系演变。因此,本文认为黄土高原的低泥沙输移未必是一种新常态,极端洪水条件下仍有强输沙的可能性而需增强防范。

关键词: 流域水沙关系     生态恢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泥沙输移     水沙关系参数    

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Article

赵勇, 何华武, 李鹏飞

《工程(英文)》 2018年 第4卷 第2期   页码 254-259 doi: 10.1016/j.eng.2017.07.003

摘要:
郑州—西安高速铁路工程的顺利建成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建设水平,在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针对各技术难题从设计与施工两个方面阐述了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应以黄土的地质年代为基础,结合塑性指数和含水量两个指标,并考虑埋深影响进行修正;在隧道开挖扰动影响下,洞周滑动趋势面的地表部分因拉应力超过土体抗拉或抗剪强度而破坏,因其直立性较好而形成可见裂缝;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应根据埋深情况分别采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采用以三台阶七步开挖法为核心的施工技术体系实现了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安全、快速施工,并根据现场试验优化了施工参数,提出了稳定掌子面的工程措施研究结论和方法对揭示大断面黄土隧道地层及支护力学特性,优化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土隧道     围岩分级     地表开裂     设计荷载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浅埋大跨黄土隧道管棚受力机制分析

李健,谭忠盛,喻渝,倪鲁肃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 第13卷 第9期   页码 92-96

摘要:

以郑西客运专线阌乡隧道为依托工程,进行浅埋大跨黄土隧道长大管棚受力机制的研究。对隧道进入下穿高速公路前的管棚纵向变形进行现场监测,根据测试结果分析管棚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受力特性,得到浅埋黄土隧道长大管棚受力变形规律:掌子面前方约15 m处管棚开始受力,掌子面过后约15 m管棚的受力趋于稳定

关键词: 浅埋暗挖     下穿施工     黄土隧道     管棚     变形监测     受力机制    

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工程设计

任国玉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9期   页码 90-95

摘要:

最近半个世纪,青藏高原地面气候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地面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冬季、夜间和城镇区域气温上升尤其显著,多数地区降水量呈现不同程度增加气候变暖对高原地区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预计未来青藏高原气候总体将继续趋向变暖,这可能对冰冻圈、河湖系统、陆地植被、农业自然条件、能源气候资源、交通和水利设施、城镇人居环境等产生明显影响。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适应     生态     环境     工程设计     青藏高原    

岩石圈深部探测与青藏高原研究

赵文津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 第5卷 第2期   页码 1-15

摘要: 可以为找矿预测、地震预报、能源开发及大陆动力学研究等多目标服务,是21世纪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工程;美国、前苏联和中国此前均已作了大量工作,但是有待深化和进一步开展调查;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近些年来开展深部调查的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最新成果

关键词: 岩石圈     深部探测     青藏高原    

高原地区弹射救生控制技术研究

苏炳君,戴述银,周 方,林贵平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 第9卷 第6期   页码 38-42

摘要:

为实现隔行扫描到逐行扫描的视频扫描格式转换,提出了一种时空权重和边缘自适应的去隔行算法,主要包括运动估计、小角度边缘搜索、时空权重计算、自适应插值等。该算法通过4场相邻像素的最大灰度变化与运动阈值比较实现对当前像素的运动估计,采用自适应搜索半径和并行搜索树的方法实现小角度边缘检测,并且增加对半像素边缘的考虑实现最小6°边缘的检测,最后通过时空权重自适应的插值算法实现去隔行处理,取得很好的处理效果。

关键词: 高原地区     弹射救生     双态控制器    

大断面黄土隧道台阶法双层支护技术

李国良,宋冶,李雷,王新东,李波

《中国工程科学》 2014年 第16卷 第8期   页码 54-63

摘要:

依托郑西高铁高桥隧道小角度下穿既有南同蒲铁路施工实践,通过试验研究取得大断面黄土隧道台阶法双层支护体系的力学特性及施工技术关键,在砂质新黄土条件下成功解决埋深仅

关键词: 大断面黄土隧道     台阶法     双层支护     下穿    

高原环境下吸气式火灾探测器采样管道内部流动的研究

刘勇,张永明,邓志华,于春雨,刘申友,陈涛,袁宏永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 第9卷 第4期   页码 89-93

摘要:

高原环境下高灵敏度吸气式火灾探测器采样管道内部流动特征直接决定了该火灾探测器的有效探测 面积。分析了高灵敏度吸气式火灾探测器采样管道在单采样孔条件下内部流动特征;从理论上推导出在高原环 境下和常压下这种采样管道在单采样孔条件下管道内部流动速度和采样孔流动速度的关系式,给出了管道内部 流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高原环境下采样管道折损长度,为设计在高原环境下高灵敏度吸气式火灾探测器以及采 样管道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高原环境     吸气式     管道流动     火灾探测    

青藏高原“敏感区”对我国灾害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监测

徐祥德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10期   页码 96-107

摘要: 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灾害性天气上游关键区与气候信号敏感区的观点出发,提出高原及周边观测工程建网新思路与应用新技术方案,设计、构建了新一代气象综合观测预警长期监测系统,实现科学试验-工程建设-工程应用开发途径,发展高原及周边敏感区灾害天气上游早期预警系统监测平台,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与区域气候变化提供多功能业务服务应用平台;采用高原东缘南-北轴向观测数据信息(GPS监测站与AWS站)针对夏季暴雨、南方暴雪,检验、证明了高原观测工程布网“早期预警”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上游关键敏感区     灾害天气     早期预警    

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观测工程及其应用

马耀明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9期   页码 28-34

摘要: 高原强大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显著地影响着东亚气候格局、亚洲季风进程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到青藏高原本身的水圈与冰冻圈过程,改变青藏高原内部的生态系统与环境,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存条件,而且通过大气环流与水循环过程直接影响到东亚及周边国家的用水安全和自然灾害防护正确认识青藏高原复杂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规律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在各种不同的下垫面上建立多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站(点)。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过去的7年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其他相关单位一道正在整个青藏高原面上逐步建立“青藏高原观测研究平台”以研究该地区复杂地表的多圈层相互作用规律首先具体介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高原上已经建立的5个综合观测研究站,然后介绍利用各个站点观测资料分析得到的多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地气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了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所面临的难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     观测结果    

青藏高原及东缘新一代大气综合探测系统应用平台——中日合作JICA项目

张人禾,徐祥德

《中国工程科学》 2012年 第14卷 第9期   页码 102-112

摘要: ;">2005年至2009年中日科学家合作执行了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项目,建立了包括GPS水汽观测、探空观测、自动气象站等组成的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大气的综合监测网,有效提升了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周边地区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和气象资料的采集能力,提高了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周边地区大气观测资料的数量和质量。JICA项目青藏高原大气综合监测网的建立,不仅在提高对高原及其东部灾害天气气候的认识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在高原及其东部灾害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的业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决策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综合监测     中日JICA项目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视角下的云南高原湖泊水环境问题的诊断与解决理念

段昌群,何峰,刘嫦娥,和树庄,张国盛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 第12卷 第6期   页码 60-64

摘要:

以滇池为代表,从生态系统健康的视角分析云南高原湖泊水环境问题的特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宏观路径,对未来重点应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云南高原湖泊     水环境     滇池     生态系统健康    

基于非参数检验的高原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常海娟,刘猛,庞丽萍,杨鹏 ,王浚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2期   页码 65-69

摘要: text-align: justify;">用一年的时间随青藏铁路列车采集了2 882样本数据,随机抽取其中的1 693份,利用非参数检验及 相关分析的方法从统计学上对可能影响耐缺氧反应的因素做分析,最后发现以前到高原时缺氧反应严重程该结论不仅可以为减 少旅客高原反应提供指导性意见,为高原旅客列车供氧系统设计和改进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以为后续的医学 研究提供统计学基础。

关键词: 高原反应     影响因素     青藏铁路     非参数检验     个体抗缺氧能力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淤地坝系泥沙拦截动态模拟

孙彭成, 吴一平

期刊论文

利用水碳耦合管理实现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可持续发展

赵富波, 吴一平, 阴晓伟, Georgii Alexandrov, 邱临静

期刊论文

黄土高原生态重建的水沙效应研究

孙彭成, 吴一平, 杨志峰, Bellie Sivakumar, 邱临静, 刘曙光, 蔡宴朋

期刊论文

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赵勇, 何华武, 李鹏飞

期刊论文

浅埋大跨黄土隧道管棚受力机制分析

李健,谭忠盛,喻渝,倪鲁肃

期刊论文

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工程设计

任国玉

期刊论文

岩石圈深部探测与青藏高原研究

赵文津

期刊论文

高原地区弹射救生控制技术研究

苏炳君,戴述银,周 方,林贵平

期刊论文

大断面黄土隧道台阶法双层支护技术

李国良,宋冶,李雷,王新东,李波

期刊论文

高原环境下吸气式火灾探测器采样管道内部流动的研究

刘勇,张永明,邓志华,于春雨,刘申友,陈涛,袁宏永

期刊论文

青藏高原“敏感区”对我国灾害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监测

徐祥德

期刊论文

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观测工程及其应用

马耀明

期刊论文

青藏高原及东缘新一代大气综合探测系统应用平台——中日合作JICA项目

张人禾,徐祥德

期刊论文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视角下的云南高原湖泊水环境问题的诊断与解决理念

段昌群,何峰,刘嫦娥,和树庄,张国盛

期刊论文

基于非参数检验的高原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常海娟,刘猛,庞丽萍,杨鹏 ,王浚

期刊论文